“走吧,我们也去附近瞧瞧,方才来的时候,我瞧到附近有不少店铺呢。”阿朝道。
谢临洲应声。
龙舟赛的欢呼声渐渐淡去,河面上的游船也散去了大半,谢临洲牵着阿朝走下茶棚,沿着河边的小径慢慢逛。岸边的小铺早已支起摊子,五颜六色的商品摆得满满当当,有串着彩绳的香囊、印着龙舟图案的绢扇,还有裹着糖霜的粽子形状糖人,阵阵香气与吆喝声交织在一起,满是端午的烟火气。
阿朝的目光被一个个挂在竹竿上的香囊吸引,脚步不自觉地停了下来。
那些香囊有菱形的、葫芦形的,绣着艾草、龙舟的图案,针脚细密,还缀着小小的银铃,风一吹就叮铃作响。
“这个香囊真好看。”他拿起一个绣着小龙舟的绿色香囊,凑近鼻尖闻了闻,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扑面而来,“比我做的花样还多呢。”
谢临洲站在他身旁,手指轻轻拂过香囊上的绣线:“喜欢就买两个,回去挂在床头,也能驱驱蚊虫。”
正说着,不远处传来一阵孩童的笑声。
阿朝循声望去,只见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,手里举着个巴掌大的纸扎小龙舟,正蹦蹦跳跳地跟着爹娘往前走。
那小龙舟做得格外精巧,船身是淡红色的,用薄纸折成,上面还贴着金色的纸剪龙鳞,船头的小龙头画得活灵活现,连眼睛都是用黑色的亮片贴的,在阳光下闪着光。
“哇!”阿朝眼睛一亮,放下手里的香囊,拉着谢临洲就往那小姑娘身后的小铺跑,“你看那个纸龙舟,好可爱!”
小铺的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,正坐在小马扎上,手里拿着剪刀和彩纸,低头忙着扎新的纸龙舟。
铺子里摆着十几个做好的纸龙舟,颜色各异,有红的、黄的、粉的,还有的在船尾粘了小小的纸做船桨,风一吹,船桨还能轻轻晃动。
阿朝蹲在摊子前,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粉色的纸龙舟,指尖轻轻碰了碰船身的薄纸,生怕把它碰坏了:“爷爷,这个小龙舟是您做的吗?做得真好看!”
老爷爷抬起头,见是个眼生的夫郎,笑着点点头:“是啊,每年端午都做些,孩子们都喜欢。你看这个,船底还粘了细竹条,能稳稳地立住,摆在窗台上正好。”
说着,他拿起一个黄色的纸龙舟,轻轻放在桌上,果然稳稳当当,连船头的小龙头都挺拔地翘着。
谢临洲站在一旁,看着阿朝专注的模样,眼底满是笑意。
阿朝拿起粉色的龙舟看了看,又拿起红色的比对,纠结地皱起眉头:“粉色的好看,红色的又特别热闹,都想要怎么办呀?”
老爷爷被他的模样逗笑了:“夫郎要是喜欢,爷爷再给你做一个双色的,把两种颜色拼在一起,更特别!”
阿朝眼睛一亮,连忙点头:“真的吗?那太好了!”
趁着老爷爷做双色纸龙舟的功夫,阿朝在铺子里四处打量。他发现摊子角落还摆着几个纸扎的小粽子,绿莹莹的纸壳上系着彩绳,像极了刚出锅的粽子,忍不住拿起来递给谢临洲:“你看这个小粽子,跟真的一样!要是能吃就好了。”
谢临洲接过小粽子,轻轻捏了捏,纸壳软软的,还带着彩纸的清香:“要是想吃,回去让刘婶子再给你包几个,比这个香多了。”
不多时,老爷爷就把双色纸龙舟做好了。船身是粉色的,船桨和龙鳞是红色的,还在船头系了一根细细的彩绳,方便提着。
阿朝接过龙舟,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,像捧着宝贝一样:“太好看了,谢谢您爷爷!”
谢临洲付了钱,又多给了些碎银,笑着说:“麻烦爷爷了,这个龙舟做得很精致。”
老爷爷连忙摆手,又从摊子上拿起一个小小的纸莲花,递给阿朝:“夫郎喜欢就好,这个莲花送你,放在龙舟旁边,更吉利。”
阿朝接过纸莲花,开心地谢过老爷爷,牵着谢临洲往回走。他把纸龙舟举在手里,时不时轻轻晃一下,看着船头的小龙头随着动作摆动,笑得眉眼弯弯:“你看它动起来的样子,好像真的在水里游一样!”
谢临洲看着他雀跃的模样,伸手替他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发丝:“回去摆在窗台上,再配上那个纸莲花,肯定好看。”
两人沿着河边慢慢走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阿朝手里的纸龙舟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,偶尔有风吹过,船尾的纸桨轻轻晃动。
端午的热闹如同河面上的涟漪,渐渐散去,京城的日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和。
天刚蒙蒙亮,阿朝悠悠醒来,下意识的摸了下身旁的位置,早已发凉,想来是谢临洲一大早便去了国子监。
梳洗过后,用过膳食,他便往书房去,每日辰时,周文清都会来府中教他念书,若有节假日或是休沐日,他便不会来。
念书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,转眼便到了午时。
端午过后,谢临洲一直带国子监的学子门上实践课,晌午不回来用膳,阿朝担忧他的身子,会让青风送府上做好的膳食

